社会实践整体性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与研究——以浙江某学院为例O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彭德林;
摘要(Abstract):
为了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把对学生的理性提升和学生的感性兴趣相结合,重视教学素材的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关注理性的教学内容之必要的感性化个别化的描述;把精神信仰教育和具体的实践问题相结合,在分析大学生的个人问题及他们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中,解答他们的困惑,引导他们把握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内在关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意愿和学生专业年级的特点,对教学方法组合的基本模式作微调或局部大调,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改革学生考核方式,降低闭卷考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的权重,激励学生获取课程相关学科的系统推理能力和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合理性根据,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长期效应。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实践整体性;感性兴趣;具体实践问题;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内在关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研究——以某学院为例”(15hzghy042)研究成果
作者(Authors): 彭德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陈继红.高校“两课”教学的实践性思维刍议[J].江苏高教,2004(4).
- [3]张澍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的若干重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 (1)说明:学生和老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太)好,主要原因是什么","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您最关心的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是什么","您最关心的社会问题是什么",都有选择多个答案的情况,这也具有合理性。所以,师生所选的答案的总和数超过了参加调研的师生人数。
-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32-37页。马克思说明了人类正是迫于肉体生存的物质需要,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中,同时进行新需要的生产、人的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人类生产的这四个方面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物质生产劳动的发展,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开来,逐渐产生教育、科学研究等专门的精神生产实践,这些实践和物质生产劳动之间是有差异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相对独立的精神生产实践,和物质生产、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的生产等实践之间,依然具有根本的统一性,它们共同构成生产人类生活的社会实践整体。离开了满足人们生存发展需要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其他具体实践,来谈人的精神意识的生产,就是意识的空话,也必然把意识夸大为仅仅依赖于自身的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