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浸淫下的江南小镇——基于南浔市镇社会生活的考察A Southern Small Town of the Yangtze River Immersed in the Style of Shanghai Culture——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Life in Nanxun Town
祝玉芳;李学功;
摘要(Abstract):
近代以降,在上海开埠和国际市场对生丝进口需求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拉动、作用下,江南小镇南浔得风气之先,因应着上海独特的城市影响力,在时代风势的移形换步间也发生了富于时代色彩的变化。南浔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贸易环境,成为近代颇具专业化的外贸型蚕丝业生产区,成为海派文化浸淫下的典型地区。
关键词(KeyWords): 近代;海派文化;南浔;江南市镇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祝玉芳;李学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丁日初.上海近代经济史:第1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谭嗣同.仁学[M]//谭嗣同全集: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 徐迟.徐迟文集:卷二[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5] 徐迟.江南小镇:第三部[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M]//毛泽东诗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 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钱穆.晚学盲言: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姜义华.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M]//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1] 沈嘉允.江南大宅——南浔遗韵[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12] 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3]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 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① E.史维泽多:《精英权力、全球力量与全球——本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至少自1492年以来,经济全球化一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组成部分。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及20世纪初,世界许多地方在文化和经济上的相互联系比现在还要紧密。”“一体化的状况,成为20世纪之初世界经济的特征。”G.L.克拉克、M.P.费尔德曼、M.S.格特勒主编,刘卫东、王缉慈、李小建、杜德斌等译:《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第二十七章,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49、550页。 ② 据《南浔研究》,南浔内河航运便利,仅轮船公司在浔即有13家运营商。参见《南浔研究》(油印本)1932年,湖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13,案卷号7-20,第53—54页。 (1)按,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即载:“莘莘学子出洋留学者……归国后,凡语言文字,衣履起居,皆效他国……士风为之一变。” (2)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3)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4)温鼎:《见闻偶记》,参见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5)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6)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7)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8)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9)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10)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11)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12)朱超然:《展望不景气下的南浔》,《湖社十周(年)纪念特刊》1934年,湖州市图书馆藏。 (13)陈其业:《湖属六县自治状况》,《湖社十周(年)纪念特刊》1934年,湖州市图书馆藏。 (14)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一《风俗》。 (15)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十三《风俗》。 (16)参见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17)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六《古迹》引《研北居琐录》。按,“三阁老”即浔镇之朱氏——朱国祯(?—1632),明万历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作品有《涌幢小品》《明史概》;马腰沈氏——沈■(?—1624),明万历进士,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作品有《沈文定公集》;七里温氏——温体仁(1573—1639),明万历进士,历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两尚书”即浔镇之董氏——董份(1510—1595),嘉靖进士,历官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马腰沈氏——沈演(1572—1638),明万历进士,曾任刑部尚书。 (18)按,百间楼,据载为明嘉靖礼部尚书董份所造,迄今400余年,在南浔镇东北侧,沿运河而建,房屋百余间,粉墙、黛瓦、马头墙,屋舍高低不一,布局错落有致,系典型徽派建筑,亦为南浔代表性建筑。因其不在本书所涉时限范围,故不具论。 (19)按,“四象、八牛”之谚,目今所见,最早载于刘大钧、李植泉:《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72页。此外,林黎元《南浔史略初稿》《南浔的“四象八牯牛”》(《湖州文史》1986年第四辑);范希仁《“四象八牛”之谚的考证》(《南浔萍踪》,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均有考证。朱从亮《南浔文献新志纪馀》称,1922年《六苏阁丛刊》载徐珂《可言》有谓:“湖州之南浔镇之丝商,同光之繁富,甲于浙中,数富室者有‘五虎、六羊、八牯牛、七十二只焦黄狗’之喻,其最富有逾千万。”参见《南浔文献新志纪馀》(未刊本)2001年,第53页。 (20)温鼎:《见闻偶记》,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21)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二十三《风俗》;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22)温鼎:《见闻偶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23)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又,据徐迟《江南小镇》(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浔镇庙宇有一百多座。见是书第45页。 (24)按,统计数字依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二《庙宇》重新计算而得。 (25)按,统计数字依汪曰桢《南浔镇志》卷八、卷九《寺庙》重新计算而得。 (26)按,统计数字依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寺庙》重新计算而得。 (27)此依《南浔研究》(油印本)1932年,湖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13,案卷号7-20,第100页,数字系重新计算而得。 (28)张鑑:《浔溪棹歌》,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寺庙》。 (29)温鼎:《见闻偶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30)温鼎:《见闻偶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31)《南浔研究》(油印本)1932年,湖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13,案卷号7-20,第100页。 (32)温鼎:《见闻偶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33)温鼎:《见闻偶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 (34)范来庚:《南浔镇志》卷一《风俗》。 (35)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 (36)宗源瀚等修,周学浚纂: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舆地略·风俗》。 (37)《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载:“江南……其俗信鬼神,好淫祀。” (38)宗源瀚等修,周学浚纂: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舆地略·风俗》。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三《寺庙》载,浔镇建有五圣堂,道光十三年重修,咸丰时毁,光绪中重建。卷三十三《风俗》称浔镇“俗好淫祀,最信五圣”。五圣信仰,考诸史迹又称五通、五显,观其行事,当为淫祀之神。另,赵翼《陔余从考》卷三十五《五圣祠》条有辨。 (39)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寺庙》。 (40)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寺庙》。 (41)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寺庙》。 (42)庞公照:《重修分水墩文昌阁记》,引自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二《寺庙》。 (43)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三《寺庙》。 (44)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三《寺庙》。 (45)周庆云:《南浔志》卷十四《寺庙》。 (46)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三《寺庙》。 (47)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五《寺庙》。 (48)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五《寺庙》。 (49)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五《寺庙》。 (50)周庆云:《南浔志》卷十五《寺庙》。 (51)按,南浔镇每年五月即有贤圣会、财神会,七月有总管会等。参见刘大钧、李植泉:《吴兴农村经济》,上海文瑞印书馆1939年版,第133—134页。 (52)按,樊树志撰《江南市镇的民间信仰与奢侈风尚》,跳出“封建迷信”成说,重新审视民间信仰与奢侈风尚问题,值得一阅。是文见《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53)引自顾潮:《父亲顾颉刚的学术知音——于鹤年先生》,《历史学家茶座》第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54)《南浔研究》(油印本)1932年,湖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13,案卷号7-20,第101-102页。 (55)周子美:《南浔镇志稿》卷二《祠墓》寺院亭台附。 (56)按,张皇庙,一称广惠宫,俗称张皇庙或张王庙,20世纪30年代曾改作民众教育馆。 (57)周子美:《南浔镇志稿》卷二《祠墓》寺院亭台附。 (58)周子美:《南浔镇志稿》卷二,《祠墓》寺院亭台附。 (59)周子美:《南浔镇志稿》卷四《杂录》。 (60)陈国楷:《我对于南浔的期望》,《建设》(第一号)1947年,湖州市档案馆藏,全宗号313,案卷号19。 (61)南浔土地堂,系嘉应庙之俗称。嘉应庙会,亦称“嘉应香市”,为南浔十景之一。据汪曰桢《南浔镇志》卷九《寺庙》载:“每岁九月,贸易者先期至,手技、杂戏毕集,演剧报赛,游人阗溢,二旬始罢。” (62)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自序第1页。 (63)周庆云:《南浔志》卷二《公署》。 (64)按,滩簧,俗称湖州小戏、湖州文戏、花鼓戏等。兴起于晚清,原为坐唱,初用一面小鼓和两副拍板,名为三敲板,并不登场表演。光绪末年,率先在南浔镇出现搭台演唱形式,从而奠定湖剧基础。参见《湖州市文化艺术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101页。 (65)晚近南浔的政治参与力量,如其主体——浔商,尽管在经济、政治、文教、社会救济等方面多所介入和建设,关注度亦高,但并未及见其对浔镇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考虑与设计。史乘亦表明,南浔市镇面貌、街区环境一直未有大的改观。据《南浔研究》记载,直到20世纪30年代,街道仍崎岖不平,缺乏汽车道,街道、街口仍多露天坑、小便处。徐迟并称:“街道狭极了……而以这个镇的富有来说,这样的街道只形成了羞耻。”参见《一个镇的轮廓》,《徐迟文集》卷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6)温鼎:《见闻偶记》,周庆云《南浔志》卷三十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