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的朱镜宙六封相关信函——兼论朱镜宙与朱家骅的交往及其人生信仰的面向Zhu Jingzhou's Six New-found Correlative Letters——on the Contact between Zhu Jingzhou and Zhu Jiahua and his Life belief
李学功;
摘要(Abstract):
朱镜宙系民国时期著名财政金融家,其人生之旅,早期为民初著名新闻报人,后履职西北、西南,于财税改革多有己见与创获。抗战后逐步淡出政经界,遁入空门。1949年去台后创办台湾印经处,为台湾佛教界重要人物。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藏《朱家骅档案》,收录有未及刊布的朱镜宙与民国政要朱家骅往来的数封相关信札资料,从中概可缕析二朱关系及抗战后朱镜宙人生信仰的面向。
关键词(KeyWords): 朱镜宙;朱家骅;交往;信仰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学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朱家骅复朱镜宙函》(1940年2月11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094,第71页。
- 2 《朱家骅复朱镜宙函》(1940年4月23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094,第72页。
- 3 《朱家骅复朱镜宙函》(1940年5月15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094,第74页。
- 4 《朱镜宙致许炳堃函》(1946年11月9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383,第86页。
- 1 按,郑里,即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的家乡。东汉末黄巾起事,军过郑玄故里而不入。故陆文圭《次善卿杂诗五首》有“独有黄巾寇,不入郑公乡”之谓。
- 2 《朱家骅复许潜夫函》(1946年11月22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383,第87页。
- 3 《许潜夫复朱家骅函》(1946年11月24日),朱家骅档案,301/01/23/383,第91页。
- 1 于凌波:《朱镜宙的一生》,《传记文学》第四十八卷,第6期。
- 2 浙江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省教育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0页。
- 3 朱镜宙:《梦痕记》(下),乐清朱氏咏莪堂1976年修订版,第420页。
- 4 参见《朱家骅先生逝世纪念册》,大陆杂志社1963年6月,第7页。
- 5 杨仲揆:《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传》之《朱家骅先生记事年表》,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240页。
- 6 蔡剑飞:《许炳堃先生年谱》,《现代德清名人》,《德清文史资料》(第6辑)1997年12月,第35页。
- 1 按,太虚(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系民国时期著名高僧,20世纪中国佛教界重要领袖。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人生佛教”理念,发动佛教改革运动,致力于建立人间佛教。
- 2 于凌波:《朱镜宙的一生》,《传记文学》第四十八卷,第6期。参见朱镜宙《别矣上帝》,《梦痕记》(下),乐清朱氏咏莪堂1976年修订版,第457页。
- 3 朱镜宙:《别矣上帝》,《梦痕记》(下),乐清朱氏咏莪堂1976年修订版,第457页。
- 4 按,朱镜宙谓“我之出耶入佛自此始,而大师实我惟一之接引菩萨也。”参见《我对于太虚大师的新认识》,《咏莪堂文录》。
- 5 游有维:《上海近代佛教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 6 据《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铎民到南华,前后二次,首次是1947年春戒期中,二次是1948年春戒期中。第二次去,他已辞去瓯海银行总经理职,拟在南华久住。但到年底决计赴台定居。”参见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75页。另据《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载,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年)春,虚云大师赴南华传戒、讲经。“南华传戒时,有朱镜宙居士,系章太炎之婿,传章唯识之学,好禅宗,远来谒师。朱有与师论禅宗问答之辞”,其中有“弟子宽镜问”、“宽镜又问”、“宽镜曰”、“宽镜归”等文字记录,这是朱镜宙第一次赴南华。参见虚云《禅修入门》,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又,朱镜宙《梦痕记·南华道上》亦载,“我到南华,先后凡二次,都在戒期中。”参见朱镜宙《梦痕记》(下),乐清朱氏咏莪堂1976年修订版,第529页。
- 7 游有维:《上海近代佛教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 8 据《台湾佛教的探索》云:“《觉群》、《觉生》都是由台中市宝觉寺住持宗心法师所支持。……民国三十八年七月,慈航法师等人被当成匪谍逮捕,引起台湾佛教界震动,尤其是来台之外省法师,有如惊弓之鸟,非常不安。大同法师在此气候下,逃至香港,而《觉群》则由星云法师代编。星云编了几期后,宗心法师将《觉群》交由朱斐主编,并请李炳南参与社务。……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因星云法师投书质疑《觉群》编者背离太虚大师理念,朱斐、李炳南大受刺激,停止《觉群》编务。”由此可知,《觉群》在台停刊当在1950年4月间。参见范纯武、王见川、李世伟《台湾佛教的探索》,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5页。
- 9 佛武居士:《黄袍与政治》,《觉群周报》1946年第10期,第15页。
- 范纯武、王见川、李世伟:《台湾佛教的探索》,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4页。
- 1 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文化教育慈善》编辑组编:《文化教育慈善慈航菩萨圣像回归祖庭系列活动之首届慈航菩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 2 朱斐:《炳公老师与我》,《李炳南老居士与台湾佛教》,雪庐讲堂印经功德会1995年编印。据星云大师回忆,“大同法师是我的学长……因为被指匪谍之嫌而远赴香港了。……《觉群》是上海市佛教会所发行,旨在宣扬太虚大师革新佛教的思想,后来秘书大同法师把它带到台湾,一时无人编辑,就由我上阵主编,没想到才编了一期就无疾而终了。”参见星云《合掌人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326页。另据《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记》载,星云大师之“大同学长在台中宝觉寺任当家。曾经去函大陆,邀请他(按,星云)来台协助办一个3000人的佛学院……到达宝觉寺时,方才得知大同法师因为被冤枉有匪谍嫌疑,早已逃亡到香港。住持非常委婉地说明不能收留,所幸大同法师的出家妹妹觉道法师闻说来者是她兄长的同学,出面商量,让他在宝觉寺住了大约一周。”参见赖芝英《云水日月:星云大师传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 3 陈琳:《博学多才的许大同教授》,《情系南通》,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 4 参见《闽南佛学院1925—2005》之《大记事》。
- 5 参见朱镜宙《我对于太虚大师的新认识》,文谓:“我于出家比丘中,认识太虚大师最早……大师实我唯一之接引菩萨也。”《咏莪堂文录》,第574页。
- 6 太虚大师:《海潮音文库》第四编《文选》(下),第190~191页。
- 7 参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3),《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一)》,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第9~14页,第335~340页;《觉群周报》1946年第4、13期。
- 8 塊然:《对“议政而不干治”的我见》,《觉群周报》1946年第10期。
- 9 游有维:《上海近代佛教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162页。
- 印顺:《太虚大师年谱》,《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4页。
- 1按,于凌波《朱镜宙与虚云、太虚两大师的情谊》亦谓:(朱镜宙)于太虚大师,情谊介于师友之间。太虚大师晚年,倡比丘参政之说,铎民不以为然,自恃与大师数十年交谊,与大师往返商榷达6次之多。他曾致书大师称:“若夫服务人群,参与政治,凡尊诲中所认为适时机者,大师可从旁率,鼓励白衣为之。比丘仍应务其所当急,此区区之意也。夫佛法不见重于今日功利之世,乃自然推演之结果。以孔孟之讲求世法,尚不免于孔家店之危,何况吾徒?大师不闻今人之口号乎?‘生活即斗争’。吾人将忍驱缁流以从事斗争乎?佛法者,无诤法也。有争,即非佛法。然则将不斗争乎?世必仍诋吾徒为退婴,为消极,为无益人群;当此之时,大师非以道殉人,必致进退失据,可断言也。然则吾徒亦惟有笃信所守,不随俗转,同时尽心力于责任内事,静以待时,惟贞惟一,允执厥中,为计之上,莫过于斯。我不自亡,人安能亡?历代排佛亦数数矣,而终屹然未能有亡之者,矧当此信仰之世哉!大师敝衣菲食,躬行节俭,和光同尘,世人共仰。镜宙追随有年,启迪尤多。今此知见云云,亦得自大师之沾溉者。溽暑伏维为道珍摄。”参见于凌波《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576~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