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媒介融合身份确认与发挥From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o Knowledge Generation——On Several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ournal Media Identity
铁晓娜;
摘要(Abstract):
为融入当前媒体文化背景下知识发现、获取、演绎的时代进程,媒体性与学术性是学术期刊作为知识出版者与知识服务者必须具备的两个属性。只有以学术为基点,以媒介为外显,才能不断贡献学术期刊在媒体文化背景下的新力量。从展示架到信息岛、从信息岛到链接结点、从知识构筑到知识生成,可以视为当前学术期刊发挥自身媒体身份的几个有效路径。
关键词(KeyWords):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学术性;媒介性;实现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期刊协会浙江省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研究会2018年科研项目(ZGXB201804)
作者(Authors): 铁晓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冀芳.学术期刊媒介融合传播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与出版,2017(8).
- [2]赵佳荣.基于多媒介融合的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创新[J].南通大学学术期刊(社会科学版),2016(3).
- [3]谢暄,蒋晓,何雨莲,等.“融”时代下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策略[J].编辑学报,2017(3).
- [4]张春华.“传播力”评估模型的构建及其测算[J].新闻世界,2013(9).
- [5]陈峥.数字痕迹:人类行为大数据的生成、算法与知识发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8(22).
- [6]张小强,吉媛,游滨.微信传播指数领先的学术期刊公众号运营调查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6).
- [7]李蕾,王小捷.机器智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 [8]原祖杰.学术期刊何以引领学术[J].澳门理工学报,2014(1).
- [9]朱剑.如影随形:四十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身份焦虑---1978-2017年学术期刊史的一个侧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 [10]张耀铭.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 [11]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术期刊(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3).
- [12]梁洁.Science Open的“互联网+学术出版”模式介绍、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
- [13]史春晖.网络逻辑与知识共享:技术重构人与知识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2017(5).
- (1)2018年12月14日,中华医学会第一本视频杂志——《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正式发布。它是一本致力于以视频和音频的展现方式报道专业领域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除以传统的文本形式展示外,其全新的基于视频和音频的出版方式,使得实验研究、手术操作更生动、可视化,能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读者可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阅读。详见:中华医学会第一本视频杂志正式发布[EB/OL].[2018-12-14].https://mp.weixin.qq.com/s/3OLVP8yTbauheE82S9Hm4A.
- (2)冀芳等将学术期刊媒体融合评价指标概括为:形象、功能、信息价值、用户评价、传播效度等五个方面。详见冀芳,张夏恒.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评价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6(7).本文对学术期刊传播力的学术性定位,借鉴冀芳等评价指标分类。
- (1)奇点理论是由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于2005年提出。在该理论中,“奇点”被认为是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确切来说,是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神妙时刻。详见:Ray Kurzwell.奇点临近[M].李庆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 (1)语义出版通过可视化、动态检索等手段来增强出版物的语义,对相似内容的出版物进行关联,共享出版物背后的科学数据,增加丰富的出版物元数据来提高机器的可读性,进而促进出版物的可发现性。详见:徐雷.几个值得关注的语义出版研究热点[J].出版科学,2018(2).
- (2)人工智能领域认为知识发现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挖掘、结果解释与评价三个步骤。详见:王知津.信息存储与检索:2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