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间群体”网络欺凌防治教育角色的再建构Re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Role of College Student “Unofficial Community” in Cybercrime Prevention
魏骊臻
摘要(Abstract):
"中间群体"在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教育中的角色需要被重新建构。以角色理论为指导,从认知、移情和行为三个阶段入手进行"中间群体"的群体意见领袖教育角色再建构,并以此角色为中介辐射影响群体成员,从而取得通过"中间群体"进行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KeyWords): 大学生;中间群体;网络欺凌;角色建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研究项目“大学生网络欺凌防治的‘中间群体’教育模式研究”(2018SCG034);; 湖州师范学院2018年人文社科预研究青年项目“高校网络欺凌防治中‘非正式群体’教育角色再建构研究”(2018SKYY10)
作者(Author): 魏骊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江文,吴思仪,叶丽怡,周寿明.地方高校大学生网络欺凌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6).
- [2] 朱鹤,石凡超.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
- [3] 刘艳.大学生网络欺凌应对方式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 [4] 梁宝卫.中间群体:在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J].理论界,2014(4).
- [5] 侯鹏.地方行政、中间群体与地域社会的互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 [6] 吴志斌.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引导[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 [7] 石国亮,徐子梁.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 [8] 方伟.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的青少年网络欺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6).
- [9] 王勍,俞国良.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调节变量与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6(8).
- [10] 文军,沈东.认知、移情与行为:新市民群体角色再造的内在机理[J].人文杂志,2015(1).
- [11] 柳旭东.意见领袖在社群媒体传播中的维度[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6).
- [12] 张凯,杨立强.国内外关于移情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5-6).
- [13] 叶映华.大学生认同困惑与问题网络使用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J].教育研究,2015(6).
- [14] 张野,张珊珊,刘琳,吕晓敏.中学生传统与网络欺凌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8).
- [15] 余秀兰.教育与社会性别角色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