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夏文化Approaching Xia Culture
李学功;
摘要(Abstract):
学术意义上重建夏史的工作,至少在司马迁的时代就已开始。就夏史和夏文化研究而言,有两个层面或意义上的夏史和夏文化:史籍文献学层面意义上的夏史与夏文化,考古学层面意义上的夏史与夏文化。据现存吉光片羽有关夏的文献资料,从国家行政机构的建构形态看,夏国家行政机构无论与商周,还是与以后的秦汉相比,都具有一种“原生性”特质。夏社会阶级结构的特征是族社首领、官吏和剥削者的三位一体,族社成员、臣民和被剥削者的三位一体。尚无后世意义上的独立的、个体剥削者,不存在独立的、个体被剥削者。据现有资料,夏已形成与原始社会迥然不同的具有鲜明国家色彩的主流意识形态,即“家天下”之国家观、“九州”之天下观和“祀夏配天”之宗教观。
关键词(KeyWords): 夏;文献资料;行政机构;阶级结构;意识形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学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詹子庆.走近夏代文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3[M]//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2、3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0.
-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6]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 [7] 李建民,柴晓明.中国全史·中国远古暨三代政治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8]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
- [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 [10]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1]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 [12] 杨锡璋,高炜.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① 按,詹师子庆先生曾著《走近夏代文明》,先生以近24万言娓娓说“夏”,从夏史研究回顾、夏史研究中文献资料的运用、夏文化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和中原文明领先地位的确立、鲧的传说和夏族的起源、夏史纪事本末、夏朝的国家形态、夏代地理蠡测、夏代邦盟探析、夏代物质生产和文化、夏代文明对后世社会的影响等11个方面,穷究夏史研究原生、次生、再生之文献与考古资料,博采诸说,汇纂于著。詹师并著有《古史拾零》,力倡建立中国礼学研究学科。本文即是学习先生著作的随感,并以此纪念先生:但开风气不为师,《走近夏代》见真义,春风育李莫能忘,如门弟子心香祭。
- ② 按,徐中舒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曾发表《夏史初曙》一文,对夏史、夏文化研究寄予厚望。详见:徐中舒:《夏史初曙》,《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3期,第 12-15页。
- (1)《尚书·禹贡序》孔疏。
- (2)胡渭:《禹贡锥指》,详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 (3)详见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第121页脚注。
- (4)按,关于《尚书·禹贡》的成书年代,学界多有争议。金景芳先生等认为成书于春秋初,其内容当或更早。可从。详见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第297页。
- (5)“来宾”,《尔雅·释诂一》:“宾,服也。”“来御”,《尔雅·释诂二》:“御,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