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万湖
<正> 现代派或现代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文艺流派的总称.在西方,对现代派文艺的范围、起源及主要特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把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文艺都划为现代派的范围;不少人认为它已经消亡;有的却认为它是正在发展中的当代西方文学的主流.①我们近几年关于现代派文艺的讨论是采用后一种范畴.这种文艺思潮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西欧开始,现遍于西方,至本世纪二十年代确立,三十年代后期形成高潮.现代派包含各种流派、各种文艺形式,其中有意大利的来来主义,英国的意识流文学,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美国、德国、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等等.
1984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 姜开成
<正> 什么是文艺?什么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对于文艺理论中这个牵动全局的根本问题,解放以来文艺理论教科书中的传统观点是: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形象性是文艺区别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近几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为了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一方面认真研究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艺思想,另方面又批判吸收了西方近代美学思想,普遍认识到关于文艺的传统定义,只把文艺看作是种认识,是个明显偏重于理智、客观、再现的定义,其严重缺陷是忽视了文艺的表情方面.而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西方近代文论中的“表现”论和“移情”论,则都从情感着眼来考察文学艺术.因此探索文艺的情感问题,对更加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实际上,不少同志已经作出一定贡献.
1984年01期 1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 李广德
<正>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研究科学的一生,进行写作的一生.读中学时,他的作文就常常受到老师赞扬.在他的中学毕业证书里有这样的记载:“客观地说,他的作文显得思想丰富和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在语言学方面,作文表现出是经过长期练习的,并力求运用规范化的拉丁语”.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中学考试时写的论宗教问题的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和考试拉丁文的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还有他中学毕业时的作文:
1984年01期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 张鉴安
,周富洪
,胡世明
,朱健安
<正> 一九四四年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作出了向东南发展的战略决策,粟裕同志奉命率新四军第一师主力渡江南下,成立苏浙军区.接着向浙西敌后进军,因接连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而被迫在天目山地区发起三次较大规模的反顽自卫战役,三战皆捷,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巩固发展了苏南、浙东根据地,为对日大反攻和战后粉碎国民党的反共反人民内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试图从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全盘战略和整个斗争形势出发,来探讨新四军进军浙西和天目山反顽战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1984年01期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陈梅龙
<正>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烽火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内忧外患,国势日蹙.为了挽救自已垂死的命运,封建统治阶级的营垒中,逐渐分化出一批主张效法西方,用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之花,来接中国封建体制之木,借以“自强”、“自富”的派别,史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从它落地的一天起,就处于矛盾的涡漩之中,顽固派的攻击,改良派的非难,自身各集团的争权揽肥,交织成一幅错综复杂的图景,形成各派政治势力既对立又联系,既斗争又统一的局面.这种政治斗争新格局的出现,表明了洋务运动给封建经济、封建政治以及封建体制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多么巨大!诚如李鸿章所说的:“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1984年01期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王树芳
<正> 我国古典作品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上诲淫诲盗的帽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水浒》就是被扣上“诲盗”帽子的一部古典名著.什么时候被扣上这顶帽子的?怎样看待这顶帽子?探讨这些问题,对研究《水浒》的主题,也许有一定帮助.
1984年01期 42-4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顾永华
<正>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被遣,源于她和焦母的矛盾.人们同情兰芝的不幸,总会油然引起探究她俩何以产生矛盾的兴趣.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兰芝性格执着,有决断,不向蛮横的高压手段投降,因而和要保持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的焦母产生了矛盾,于是被焦母以“不顺父母”的罪名遣归了.我以为,这固然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但是观其自幼“诵诗书”、“知礼仪”的教养,观其自述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的经历,她是处处按照礼教的要求行事的.只是在自知无力挽回被遣命运的情况下,迫于愿作孝妇而不可得,她才起而反抗,因此反抗不是导致她被遣的主要原因.读诗前小序,可知这首诗所叙写的是汉末实事.这启示我们:要探讨兰芝被遣的主要原因,就必须首先弄清这首诗产生的政治背景.
1984年01期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王伟民
<正> 我曾撰有《“孟子”中的孟子弟子》—文,对十八位孟子弟子略作介绍,载《嘉兴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本文想从孟子和这十八位弟子的对答(有时是对弟子的评论)中,探索一下孟子的思想,为进一步研究整个孟子思想体系提供一点参考资料.本文想谈五个问题:一、孟子的哲学理论;二、孟子的伦理观念;三、孟子的政治理想;四、孟子的处世态度;五、孟子的修身方法.
1984年01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 陈永昊
<正> 关汉卿以杂剧擅胜场,其散曲亦多奇丽之作.他的《[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便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篇幅不长,只二百零九字,但感情深挚,构思精巧,描绘秾丽,研读它,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关汉卿的思想和艺术不无神益.原作如下:
1984年01期 56-5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 蔡一平
<正>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1984年01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蒋有为
<正> 关于《立论》的立意,过去曾有过不少说法:批判市侩哲学,针砭无是非观,讽刺哈哈主义,抨击中庸之道,揭露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关系,等等.说法颇多,莫衷一是.我以为,这篇短文用生活中一个极平常的故事,针砭时弊,既含蓄地揭露了旧中国真理受压、歪理横行的社会相,又辛辣地讽喻了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蔓延滋生的虚伪乖巧的处世态度.这篇时评式的小品,象匕首、投枪,刺向了黑暗现实;又如解剖刀、手术刀,剔除着病态社会的脓血.写的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题外有旨,亦庄亦谐,特别耐人寻味.
1984年01期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徐春雷
<正> 一九○四年至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的时候,在故乡乌镇的两所小学求学.时经七十余年,这两所小学已不复存在.一九八一年,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本发现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茅盾童年时求学的情况,笔者访问了一些老人,查阅了方志资料,发现了一些有关茅盾求学过的两所小学的材料,现整理成文,供茅盾研究者参考.
1984年01期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下村作次郎
,古谷久美子
,顾忠国
<正> 本资料目录有两部分,一是论文及一般资料性文章,二是翻译及译注,均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排.各条顺序为:发表年月、篇(书)名、作(译、编)者姓名、刊载报刊(书)名、卷(期)号、发行处.同年月日发表的按杂志、报纸、专著的顺序排列.专著以及单行本内所收的按初版年月排列,不明确的放在最后.卷(期)号数不写完整数码,不明确的例外.“·”表示合并号;“=”表示卷(期);“~”表示连载.翻译、注释中的解说用“△”表示,但只限于论题(或小标题).
1984年01期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罗志野
<正> 《李尔王的悲剧》(The Tragedy ofKing Lear)简称《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写作于1603至1606年之间,属于莎土比亚剧作的第二时期的作品,历来受到重视,普遍认为这个剧本非常伟大,伟大之处是很多的,但其伟大之一就是李尔本人成为自我悲剧的制造者.
1984年01期 76-8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俞允海
<正> 一八九八年,马建忠在传统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洋的语法思想,“因西文已有之规矩”,“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撰成了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语法研究突破了训诂的窠臼,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在《文通》的影响下,语法著作接踵而至,如:《中等国文典》、《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国文法之研究》、《新著国语文法》、《高等国文法》等等.由于《文通》体大思精,材料详赡,在语法研究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直至今日,《文通》仍是语法研究者必读的经典.
1984年01期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 徐静茜
<正> §1 所谓“是…的”框架是指在同一个句法平面(即结构层次)上的.如:(1)[是他介绍的].(同在句平面上)(2)[是他介绍的]不会错.(同在句成分平面上)(3)我[是他介绍的].(同在句成分平面上)(4)我还认为你[是他介绍的].(同在短语成分平面上)以下“是…的”不在同一个句法平面上,不属本文讨论范围.如:
1984年01期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 潘国荣
<正> 这篇短文,试图描述一下“从…到…”结构的句法功能和组合关系,说明句法分析时的处理意见.不妥的地方,请同志们批评指正.1.“从……到……”结构的构成形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1·1“从”和“到”后边的词语的性质,有下列情况:1)大多数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1)从战士到干部都要苦练.(《邓小平文选》57页)
1984年01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 屠鸿生
<正> 方位词,即表示方向和位置的名词,又称方位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它一般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附在别的词或词组后合成表示处所、时间的名词或方位结构.而古代汉语中的方位词在基本意义上尽管与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大体相同,但在用法上却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有关古代汉语方位词用法的论著甚少,为便于掌握其用法特点,本文试通过一些例句的分析,以探索其一般规律.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管窥蠡测,不免谬误,务求指正.
1984年01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 何蓉
<正>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记忆代替思考,死记代替鲜明的感受,这是当前中学生学好语文的大敌.有的学生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学习十分努力,但由于学得被动,不善于思考,他们却不能从中获得乐趣.久之,他们对学习就会感到厌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他认为这“绝不是指兢兢业业刻苦努力地学好功课”.他说:“一个人可能以优异的分数从学校毕业,但是却不能体验人类的一种崇高的乐趣即读书和思考的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是指让学生体会思想的美,享受文化财富,使自己变得更为高尚”.要让学生获得读书与思考的乐趣,具备这种“体会”与“享受”的能
1984年01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蔡斌
<正> 1982年5月第1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第13课是毛泽东同志《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段选文,课文题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思考的练习”中,比1980年5月的版本,新增加了一道题目,即:三 说说下边的句子是什么复句,找出关联词;分析加线的词和词组在句中作什么成分.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
1984年01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李云飞
<正> 吴承恩在文坛素负盛名,但由于史料的匮乏,对其生平的许多问题,成了悬案,影响了后人对其作品的正确了解与研究.本人不揣浅陋,试图对吴承恩仕长兴的年代作一点粗略的考证,就教于学术界的方家.从吴承恩友人的记载中,我们知道吴承恩曾任长兴县丞,但是对其任职长兴的确切年月,却无从查考,学术界也无定论.目前,对吴承恩仕长兴的年代主要有两种观点:苏兴先生认为是嘉靖四十五年至隆庆二年,①这是最为通行的说法.而刘修业先生
1984年01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陈梦熊
<正> 张元济先生是浙江省海盐人,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校勘家,也是商务印书馆所办东方图书馆的前身——涵芬楼的创始人.他生于1867年,卒于1959年,终年92岁.他曾由于参加维新运动,在戊戌政变时被慈禧太后下令革职永不叙用.后来在上海致力文化事业,曾主持商务印书馆,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四部丛刊》等.他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嘉惠学林,功不可没.
1984年0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