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生态文明研究

  • 从“裁辅天地”到“天人合一”:中华生态文化的思想域分

    李学功;

    中华生态文化与思想厚积于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薄发于当下贞下起元的新时代,立基点始终不脱天地人关系的协调、进步与发展。自《周易》提出"裁辅天地"的生态协调论,至道家老庄一脉的"道法自然"论,到儒家荀子的"天人相分"论,以及邹衍的"天人合一"论。不难发现,传统生态思想与文化的发端始自轴心时代的思想家和社会,存录于先秦秦汉文献典籍中。历史不断地证明,实现进步的关键是新思想的引领。中华生态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性和天下意识,在历史的节点折射出思想的域分驰张,隐含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考指向。

    2018年01期 v.40;No.2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协同治理与生态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

    殷荣林;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任何单个的政府、企业或个体都难以摆脱生态治理的"囚徒困境","单刀手术"式修复必然会陷入生态治理的"公地悲剧"。现代治理实践与理论表明,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在中国,政府体制具有的条线化、组织化的架构体系,决定了由政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是最效率的选择。浙江省长兴县在大力推进"绿色长兴"建设过程中,跨界资源整合、创新协同机制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路径设计和运行机制同当代西方"绿色政府"思路不谋而合,"长兴路径"为探索"生态型政府"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颇多启示。

    2018年01期 v.40;No.26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农业农村发展研究

  • 家庭农场的规模变化:兼论“中型农场”消失问题

    于敏捷;

    本文基于2016年在湖州获取的家庭农场相关调研数据,运用多项Logit模型研究了近5年来家庭农场的规模变化问题。研究结果拒绝了Gibrat法则,更实证了增长两极化可能带来的"中型农场消失"问题。同时,农场类型、人力资本、农场主年龄和是否存在继承人、空间因素与农场主自我感知的心理压力因素显著影响家庭农场的规模变化。未来家庭农场可能存在两极化发展,应继续以规模化发展为政策指引还是需要针对不同规模农场采取差异化政策措施,这需要各界对此展开深入调研与政策探讨。

    2018年01期 v.40;No.261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

    谭亭亭;

    本文测算了浙江省1978-2015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变动趋势,并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了各阶段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及劳动力转移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研究发现:(1)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浙江省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均快于全国水平;(2)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总量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4.83%,其中劳动力再配置的贡献率为22.36%;(3)分阶段来看,农业与非农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越快,劳动力转移的再配置效应越显著;劳动力转移的质量也影响其再配置效应。

    2018年01期 v.40;No.261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太湖文化研究

  •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抄》茅著本考录

    付杉杉;付琼;

    崇祯四年(1631),湖州归安人茅坤的孙子茅著全面吸收了崇祯元年(1628)方应祥本的校刊成果,对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唐宋八大家文抄》初刻本加以重刻,删去了方应祥序和方应祥增入的《新唐书钞》二卷,使其成为卷数与茅一桂本和方应祥本皆不相同的164卷本。此本是崇祯时期最为流行的版本,其板片经过书坊主吴绍陵、龚太初等人的挖改和删节,滋生了许多不同的印本和《三苏文钞选》等单行本。

    2018年01期 v.40;No.261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儒释兼容——论沈约的佛教信仰与儒家思想之关系

    何良五;陈璐;

    沈约是齐梁时期极为重要的作家,其思想既包括传统的儒家观念,也含有佛教的某些观念及信仰,表现出儒释兼容的思想倾向。首先,沈约身上体现着儒家入世精神与佛教出世精神的融合,即"干名求位"与"息心遣累"的结合。其次,沈约将儒佛两家的生死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向儒而生、向佛而死的人生境界。儒家思想与佛教信仰的融合,使沈约的思想个性更为复杂,更加多元,也更加具有探讨与欣赏的价值。

    2018年01期 v.40;No.26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政治学与伦理学研究

  • “批判”“建构”“应用”: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三个环节

    尹怀斌;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批判、建构、应用三个环节,其内在逻辑为:通过批判工作找到并确立了道德的最高原则,运用道德最高原则建构人的道德体系,道德人类学则是人的道德体系的经验性应用。康德道德哲学的研究除了加强第一个环节的研究外,还应更加突出道德形而上学和道德人类学的研究,关注建构和应用两个环节的地位和作用。

    2018年01期 v.40;No.26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合作的路径选择

    周丛丛;虞文清;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印度作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中的重要力量,会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中印双方当前正面临着"战略困境""合作困境"与"安全困境"。文章从"一带一路"框架下正确处理好中印合作关系的视角入手,认为我国对印度应该采取谨慎态度,选择多种合作路径,以此推动两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双边关系的全面合作发展水平。

    2018年01期 v.40;No.261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文学研究

  • 七月派诗歌的叙述声音

    王昌忠;

    出于对空洞、浮泛抒情的反拨,七月派诗歌将叙事确立为了重要的表意策略。另一方面,出于对客观主义的超越,七月派诗歌的叙事是饱和情感意绪的叙事。七月派诗歌中的叙述者可以分成"文本内叙述者"和"文本外叙述者";叙事的情感性、情思性落实在叙事声音上,也就是对客体事实的叙述(记叙、描述)、阐释、评价等叙事行为、动作上。

    2018年01期 v.40;No.261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戴望舒诗歌之“心”意探析

    王争辉;

    现代派诗歌追求"纯诗"的艺术观,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进行书写,反映个体内心世界,戴望舒诗作即体现了该派创作特点。据统计,戴望舒诗作字、词使用频次中,"心"是其创作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字。因此,可以通过解读其诗用"心"之处及用"心"之意,来探讨其诗歌意象表达。

    2018年01期 v.40;No.261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沈从文小说中的大地母亲与智慧老人原型

    潘浩;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不仅是因为他对于湘西文化的描写和对人性美的追求,还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蕴藏的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即荣格所定义的原型。大地母亲和智慧老人就是沈从文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两个重要原型。

    2018年01期 v.40;No.261 65-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王小波作品的国外译介与研究

    孟欢;李晓玉;

    王小波作品的国外译介与研究从2000年后起步,随着王小波在国内影响的扩大,他在国外的译介与研究成果也随之增长。王小波作品在国外的译介与研究对象集中于现实题材与未来题材的小说,其中"文革"历史的书写、体验与反思,以及性爱的表现策略,引起国外译者与研究者对王小波作品的兴趣,尤其是对政治与性爱主题的关注。分析国外王小波的译介与研究状况,对于我们认识今天中国及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世界的地位、形象,以及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8年01期 v.40;No.261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艺术研究

  • 文化创意视角下浙江传统糕点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邵陆芸;

    浙江传统糕点旅游资源丰富,可供挖掘与施展的空间巨大。本文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出发,对其视觉特征的改良与创新,视觉元素的移植与嫁接,手工技艺的利用与延展,历史文化的挖掘与衍生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解析问题困境和经典案例,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策略。

    2018年01期 v.40;No.261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五声变声“变”与“闰”之谜探正

    李合洲;

    一直以来,对于蔡元定的燕乐理论,学术界迄今没有定论。"四变为宫"的"变"与"七闰为角"的"闰",是问题讨论的焦点。有的观点认为"变"和"闰"分别位于清角和清羽,也有观点认为"变"和"闰"分别位于变徵与变宫。无论从中国古代的乐学、艺术实践,还是当代音乐理论及应用上看,雅乐音阶、清乐音阶、燕乐音阶似乎都已经存在,问题在于宋代乐律学家蔡元定《燕乐》一书中,对燕乐音列的解释耐人寻味,于是,蔡元定的"七声高下之略"成为学术界的谜团。笔者认为解读蔡氏燕乐理论关键是要换一种出发点:一则从音乐作品分析入手,二则深入解读"变"字、"闰"字。换一种方式,对蔡氏燕乐理论的解读就变得一目了然。

    2018年01期 v.40;No.261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语言研究

  • 从《世说新语》“焦然”句语感差异看语言的社会性

    张萍;

    《世说新语·雅量》篇有"衣服焦然神色无变"句,其中"然"是附着于形容词"焦"的词尾,而不是转折连词。《世说新语》中"X然"式双音词使用尤为突出,《雅量》一门表现突发险境中人物雅量的句式多不用转折连词,而对应的现代汉语译文多用转折连词。"然"属上还是属下,受古今汉语语感差异影响,其背后隐含着语言的社会性规律,"焦然"的使用符合魏晋时代崇尚"自然""雅量"的社会风尚。特定时代的社会内涵影响着语言词汇、句式的表达特征,即"文"与"质"密切相关联。《汉语大词典》"焦然"释义将"焦"看作通"憔",未注意到"焦然"的产生与使用事实,将"焦"与"憔"相关用法混同,需作进一步修订。

    2018年01期 v.40;No.261 91-9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网络流行构式“我可能V+假N”探析

    袁舒;

    "我可能V+假N"系列语句走红网络,已发展成为现代汉语流行构式。该构式是对传统形名结构"假N"的进一步发展,意义上有了新的变化。本文结合检索到的相关语料,分析"我可能V+假N"的语义类别、语用特征和使用时的语篇环境,梳理"假N"结构从传统语言阶段到网络语言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从语言中的模因作用和社会学的影响角度探讨该构式的流行动因。

    2018年01期 v.40;No.261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

    吴俊伟;方燕;

    在简要阐述拒绝语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其在人类生活交往中的语用功能基础上,根据"面子保全论"理论,认为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得的那种公众中的"个人形象",由于在会话等言语交际中,拒绝语或多或少会威胁交际双方的积极或消极面子,所以拒绝者多采用间接拒绝的方式。本文重点分析英语间接拒绝的9种策略,用语例加以分析每种策略的目的、功能和效果。旨在对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帮助需要使用英语的人们掌握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地道地拒绝他人的能力,从而实现顺利交际。

    2018年01期 v.40;No.261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教育研究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夏妍艳;

    互联网的普及和MOOC的出现,改变了知识传递的方式,对传统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网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成为国内外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本文就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究,以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并将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其教学效果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优势。

    2018年01期 v.40;No.26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CreateDate
主管部门: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刊期: 月刊
电话: 0572-2322051
Email: xuebao@zj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09-1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33-1018/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