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文风与政治

    高万湖

    <正> 自粉碎“四人帮”特别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林彪、“四人帮”用以制造反革命舆论的“帮八股”已被彻底批判,党的的优良文风正在逐步恢复.但是,也要看到社会上不良文风仍然存在,例如:层层讲“官话”、不联系实际的各种报告;内容公式化、雷同化或语言朦胧的文学作品;还有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当前语文教学和报刊上存在的“讲华丽”、“喜用许多陈陈相因的套语来写文章”而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写的不良倾向,①等等.这

    1981年01期 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 逆转式判断初探

    季国刚

    <正> 通常在讲话和写文章中,为了使语言表达精确、明了,问题论述全面、严谨,增强逻辑说服力,人们经常运用一种逆转的判断形式.例如,“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伯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虽然他很聪明,但是很不用功”,“多劳应该多得,但是必须照顾整个社会”……这类判断的特点是,在同一个判断中,同时表达了相对或相反的两层意思,两个支判断分别揭示出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深刻的辩证意义.对于这种判断形式,在现行的逻辑教材中,都把它概括在联言判断中,可是仔细分析一下,又感到这类判断与一般的联言判断有所区别.因为它在实践中运用非常普遍并且极其重要,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这类判断独立出来加以研究.本文准备对此谈一些粗浅的意见,希望大家指正.

    1981年01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 西湖会议与国共合作

    张鉴安

    <正> 一九二二年八月中旬召开的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建立民主革命联合战线.会后,国共两党开始了初步合作,使党的“二大”提出的革命统一战线政策逐步得以实施.因此,西湖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应予评价,对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始于党的“三大”的传统提法,似可商榷.一、西湖会议的由来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共产国际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顺应中国的国情民心,制订了反对帝

    1981年01期 17-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试谈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工资改革的表述

    朱健安

    <正> 巴黎公社为了实现国家机关民主化,对公职人员的薪金制度进行过重要改革.对这项改革,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这部名著中作了如下表述:“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①长期以来,许多人将这项改革以及马克思的表述误解为平均主义.1979年前后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对这个问题展开的讨论弄清了许多事实,由于那次讨论的重点在于巴黎公社是否搞了平均主义,对马克思的这一表述尚未深入探讨,对公社公职人员的薪金和工资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也没有搞得很清楚.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一步澄清事实,谈点意见.

    1981年01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亮节何由令世惊——关于“乌台诗案”的一点看法

    王树芳

    <正> 苏轼自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任上被捕解京入狱算起,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得旨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为止,足足坐了五个月的冤狱——“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苏轼一生的奇耻大辱,对苏轼的思想、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对于这样一件在北宋历史上罕见的文字狱,历来说法却并不一致.总起来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说法:一是说苏轼讥讽朝政、谤汕中外臣僚,罪有应得.神宗朝的御史台作如是观;后世研究王安石者,在肯定王安石新法、批判保守派时,也往往作如是观.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大冤案.苏轼的弟弟苏辙最早提出这一看法.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苏轼“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挺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①在这里,由于当时的现实环境,子由不可能说得更加彻底,只能这样吞吞吐吐,略而不

    1981年01期 24-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 古代诗歌炼字琐谈——诗词札记

    王伟民

    <正> 许多古代的诗话词话都强调作诗填词必须注重“炼字”.所谓“炼字”,通俗地讲,就是锤炼词语.词语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词语的使用却是有好坏之分的.词语,怎样才算使用得好呢?下面略谈五点.第一点,使所写之景、物,显得形象、生动;或使所写的气氛更加浓烈;这样,就直接或间接地起到了加深主题的作用.例如:例1、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①.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②.(秦观《满庭芳》)

    1981年01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高师写作教学应突出师范性

    周凤鸣

    <正> 《写作》,是高等院校文科各专业,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这门课,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编教材,各校对课程的对象、内容和教学目的等问题的看法还不一致,开课时也就各行其是.有的学校把它开成文学创作课,或者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写作知识,或者引导学生去探讨创作过程;有的学校开成单纯的“写作技法”课,只讲授各种表现方法.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都有这种情况.教学应讲究方法,高校不应例外.但有些同志却认为,中小学教师要重视教法,高校教师则要强调才、学、识三长,不必多谈教法;才高、学富、识深,并在授课时得到体现,教学质量必高.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上起课来往往滚滚滔滔,一讲到底.写作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

    1981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 鲁迅写作理论初探

    李广德

    <正>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的创作极为丰富.对于他的小说、诗歌、杂文和翻译作品,以至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及古籍序跋,都已经发表了许多研究文章和专著.然而对于鲁迅的写作理论,却很少有人问津.原因何在呢?我以为有两点:一是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一般读者误以为鲁迅是不讲写作方法的,要学习写作,也不必懂得写作理论;二是鲁迅没有撰写过论述写作的专门著作,要研究鲁迅的写作理论,困难颇多.

    1981年01期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 采用 变革 创新——鲁迅对歌谣的采取和发展

    陈子典

    <正> 歌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它音韵和谐,铿锵悦耳,句式整齐,易诵易记.它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成为反映他们生活斗争的有力工具.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采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志,但是,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和时代的制约,未能成为一种潮流.鲁迅处在风云突变的革命时代,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创作上竭力提倡“文艺的大众化”,使文艺为现实斗争服务.他明确地指出: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艺术家正确的努力”,为艺术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大量采用民间题材,而且采用、变革歌谣形式,用以表达人民的呼声,鞭挞时政锢弊,在斗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981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

    项文泉

    <正>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一位重要作家,也是该团体作家中创作劳绩最为卓著之一.五四运动前后,他就开始写小说,除长篇《倪焕之》外,还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等.叶圣陶遵循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他的小说一开始就“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其主题富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他的创作态度是极端严肃的,曾说道:“我似乎没有写过什么自己不怎么清楚的事情”、“中国革命逐渐发展,我粗浅的见到一些,我就写那些.”(《叶圣陶选集·自序》)因此,真实地反映时代特征、描绘平凡的人和事,从而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语言的朴素精练,感情的淳厚朴实,这就是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风格.

    1981年01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 语言的内在结构特点

    徐青

    <正>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重要的工具,这是毫无疑义的.语言这种工具的结构,决不能离开语音和语义这两种材料,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语音和语义这两种材料本身或两者的结合,并不能认为即是语言的最重要的特质,更不是语言这种工具的全部内容.传统的语言学着重对语音材料和语义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自己的成就,这是应当充分加以肯定的,因为,它对于人们有实用上的效益.但是,这种研究本身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即它为更深入地观察语言的特质提供了初步的基础,从而使我们能够透过材料而接触到语言的内在的结构特点,研究这种内在的结构特点,则是描写语言学的重要的任务,这一切,却是传统的语言研究曾有所忽视了的.因此,我想就语言的内在结构特点向题及其和语言学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1981年01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 嘉兴地区方言词语(选编)

    俞正贻

    调查方言词语对于推广普通话、研究汉语的现状及其历史,都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因此,我就嘉兴地区十个县二十个点(平均每县两个点,城乡各一个)作了初步调查、整理出了《嘉兴地区方言词语(初编)》一稿,这份材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便于印刷,对于所搜集的方言词语都选用了同音或近音的汉字作记录,文中不再一一注明.在记述上如有错误和缺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1981年01期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汉语“的”字的英译

    王益民

    <正> 如何将汉语的“的”字正确无误地译成英语,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选甲种本的英译是:A man’s ability maybe great or small

    1981年01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吴均——与青山常在的人

    蒋传一

    <正> 海拔一千五百零七公尺的西天目山高峰,雄峙在浙江西北的万山丛中.它的一条支脉向东逶迤蜿蜒,穿越安吉县南部进入德清县境,在那里崛起了一座海拔七百十九公尺的莫干山;并且以莫干山为中心,在安吉、德清、吴兴、长兴四县交界的地域盘纤屈曲,堆叠起无数个苍翠的秀峰.这儿幽篁蔽日,清泉潺流,是风景佳丽的所在.距今一千五百一十二年前,南朝的著名文学家吴均,就诞生在这里的一座秀峰之下.

    1981年01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 喜读《古典诗律史》

    怀冥

    <正> 徐青同志著的《古典诗律史》,最近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对诗歌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中国是一个诗歌相当发达昌盛的国家,风格诸备,体制繁多.就其古典诗歌的体制而论,就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四大类.有关介绍这些古典诗歌格律的书籍,“五四”以后的六十年间常有所见,其中要数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论述最为精辟详备.可是系统论述古典诗歌格律的产生、发展过程的著作,却未有所闻.徐青同志的《古典诗律史》,可

    1981年01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CreateDate
主管部门: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刊期: 月刊
电话: 0572-2322051
Email: xuebao@zj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09-1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33-1018/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