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两山”专栏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启示

    郭晓杰;

    在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恶化等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其以生态危机为研究核心,重点从技术层面、思想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剖析,最终落脚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并提出了当今生态危机的消解路径——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构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即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质的批判,对贯彻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落实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1年07期 v.43;No.30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 杭嘉湖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比较及湖州对策——基于复合系统模型

    张立;陈嘉尧;

    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其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直接影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执行绩效。针对湖州生态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本研究以复合系统模型为基础,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生态产出效益4个要素,建立杭州、嘉兴、湖州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发现:三座城市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均达到一般协同状态,在测评期内湖州协同度增长最快。在对杭嘉湖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湖州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提升策略。

    2021年07期 v.43;No.306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全球能源互联网:突破“资源诅咒”困境的有效载体

    蔡聪裕;

    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资源诅咒"困境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阻力。受能源功利主义理念的影响,资源枯竭观、资源战争观、资源争夺观等传统能源观成为"资源诅咒"困境的重要推手。基于能源治理行为体的"理念"维度,文章从学理上完善了"能源全球主义"的概念,即强调无限性的能源生产、市场化的能源消费、互助依赖的能源观念、扁平化的发展模式。研究发现: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能源全球主义"的有效载体,其实现逻辑是从"权宜之计"的共通体发展到"全球共治"的共同体。"全球共治"共同体从全球能源治理理论视角提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突破"资源诅咒"困境的新方案和新选择,也有助于为中国实现"2030年碳峰值、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2021年07期 v.43;No.306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3K]

太湖文化研究

  • 《西塞渔社图》:江山高隐与南宋湖州山水的视觉呈现

    刘方;刘忆枫;

    南宋李结的《西塞渔社图》是在宋代隐逸文化转型背景下,以绘画艺术的方式,在这一特殊文化语境中的创作与表达。在李结的《西塞渔社图》中,由士大夫群体题跋的文字在建构江山高隐的精神家园共同体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功能。绘画作品《西塞渔社图》的创作,虽然有实景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但并非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模仿艺术,而是具有一种文化符号学和图像象征化的对于理想家园表达的特征。

    2021年07期 v.43;No.30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 “大上海”与“小南浔”:近代南浔绅商结社与区域互动

    郑卫荣;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南浔绅商群体立足厚实的经济动能,在"小南浔"本土和"大上海"客地之间构建起了"小同乡"团体与"大同乡"组织共存交织、功能互补的社会关系网络。以湖社、南浔公会为代表的新式同乡组织借助联结旅外同乡的人脉关系网络、联结城乡与官民的联动机制、联结客地与本土的互动机制,构建起了"大上海"与"小南浔"的联通渠道和互动网络,在旅外同乡教育、亢旱救济、战时维持等历史事件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揭示了近代社会转型中绅商精英团体及其乡村社会控制网络的存在与延续。

    2021年07期 v.43;No.306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胡瑗教育

  • 幼儿祖辈依赖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王玲凤;闫英新;陈传锋;

    为了编制本土化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幼儿祖辈依赖量表,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湖州市、嘉兴市、宁波市的910名幼儿教养人为被试,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证明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公因子,分别为认知依赖、情感依赖和行为依赖。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良好。认知依赖、情感依赖、行为依赖3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5~0.92,1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96~0.99。量表的各因素负荷量为0.50~0.90,组合信度(CR值)为0.82~0.92,平均方差抽取量(AVE值)为0.44~0.63,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聚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祖辈依赖各维度均分及量表总均分,祖辈为主要教养人的幼儿得分显著高于父母为主要教养人的幼儿得分。幼儿与祖辈相处时间越长,幼儿表现出的对祖辈的情感依赖、行为依赖程度越高。本研究编制的幼儿祖辈依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2021年07期 v.43;No.306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曹艳;

    以290位高校青年教师为调查对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实施水平亟须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依赖于组织氛围和个体职业感知。组织层面的领导风格、人际关系,个体层面的职业幸福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个体职业幸福感的影响最为显著。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实施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领导风格、职业幸福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的职业幸福感呈现最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为保障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需要从满足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出发,多层次进行教学改革,营造和谐、不断尝试教学创新的组织氛围,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行为。

    2021年07期 v.43;No.306 45-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法律研究

  • 法治体系的历史考察及当代借鉴

    何勤华;袁晨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深刻理论与概念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道路上,从历史维度对人类五大法治体系进行考察是"以史明鉴"的重要路径。回顾与考察五大政治体系的历史,并剖析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期达到完善当今法治体系建设蓝图之构绘,培植法治土壤与弘扬法治精神的目的。

    2021年07期 v.43;No.306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行政协议构成要件若干问题分析

    钟立松;

    对于何为行政协议,在司法理论上和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2019年11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公布,虽然该司法解释第一条即规定了行政协议的定义,但该规定仍有模糊不清之处。本文根据该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定义的规定,将行政协议的构成要件归纳为主体要件、目标要件、内容要件、意思要件,并从学理、立法、司法实践多个层面对各个构成要件亟待厘清之处进行分析,旨在完善对行政协议构成要件的认识,且为在司法实践中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参照。

    2021年07期 v.43;No.306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伦理与社会学研究

  • 略论《吕氏春秋》的伦理观

    张文渊;

    伦理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规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作为战国末期代表性著作的《吕氏春秋》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十际"为内容的伦理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021年07期 v.43;No.30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乡村振兴中村党组织功能转型问题研究

    刘艳云;

    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村党组织新的历史使命。当前村党组织在运行中存在核心引领作用与政治地位不够突出、自我造血能力与农民期盼仍有差距、村级服务能力与社会发展仍不匹配、社会治理方式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应重点从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服务引领和文化引领等方面进行强化,以提升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组织功能。

    2021年07期 v.43;No.306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文学研究

  • 论《尚书》文体的类型及其生成

    夏德靠;

    有关《尚书》文体类型的认识及分类,历来存在不小的争议。其实,在此问题上,应该从三个层面加以认识:首先,就专书文体而言,《尚书》呈现记言的特征,但作为记言文献,《尚书》也存在记事的篇章。早期记言文献记言与记事并存乃是常态;其次,从《尚书》的篇章文体来看,大致有对话体、事语体,以及单纯记事篇章,这也是早期记言文献的常态;再次,《尚书》文体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还体现在篇名上,典、谟、训、诰、誓、命反复出现,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均属于仪式文献,各自与特定的仪式有着紧密关联。作为礼制的外在表现,仪式具有可重复性,这种特性是造成典、谟、训、诰、誓、命这些文体反复出现在《尚书》中的根本原因。因此,只要紧紧抓住这三个层面,特别是"六体"的内涵,才能比较好地阐释《尚书》文体的生成及其类型。

    2021年07期 v.43;No.306 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 矛盾与模拟——恩古吉·瓦·提安哥长篇三部曲后殖民主义研究

    曹霞;

    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带来全新的视角。因此,自20世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文学界和批评家的关注。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家代表人物之一,运用他的矛盾、模拟概念对非裔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的长篇三部曲进行文本细读,从矛盾、模拟以及模拟的变异性上考察第三世界国家文学和文化的价值构成,颠覆后殖民文化的统治地位,解构西方的话语霸权,彰显作者的反殖民意识。

    2021年07期 v.43;No.30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语言研究

  • 甲骨文独立记事单词初论

    蒋瑞;

    甲骨文有很多独立记事的单词,有以单版单条形式出现的,也有在同版多条中以单条形式出现的。这些单词全都独立承担了记事的功能。按照词性和出现频率的高低,这些单词大致上可以分为名词类、动词类、形容词类和数词类四种类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绝大多数在功能表达和实际语用上都相当于小句或说独词句。这说明到商代的时候,单词仍是一种活跃的记事手段。

    2021年07期 v.43;No.306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框架视角下隐喻性科技语言翻译研究

    邹幸居;

    隐喻翻译研究现正迎来认知转向的热潮,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应用框架理论翻译隐喻,然而,当前框架视角下隐喻翻译的研究不够深入,未能结合隐喻的生成机制提出更恰当的翻译策略,也鲜有学者从框架视角研究隐喻性科技语言的翻译。本文拟进行框架和隐喻的交叉研究,结合隐喻性科技语言的典型翻译例子,指出翻译隐喻性科技语言的关键,或是匹配恰当的目的语语言符号、激活隐喻源域内的突显框架、在目的语文本中构建与源语文本中所构建的对等隐喻映射网络,或在目的语文本中明示源语文本目标域内隐喻映射整合生成的框架内容和结构、建立隐喻寓意的跨语域相似性。本研究旨在为隐喻性科技语言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2021年07期 v.43;No.306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编辑学研究


期刊名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CreateDate
主管部门: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刊期: 月刊
电话: 0572-2322051
Email: xuebao@zj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09-1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33-1018/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