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高等教育

  •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互动

    刘振强;

    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教育形态。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在理论界存在着"自律论"与"从属论"的争论,导致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陷入困境。以生态思维范式审视并建构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推动、形成并实现它们之间的生态互动,既超越了"自律论"与"从属论"之间的争论,也促进了它们的互补与协调发展,克服了"不美"现象,有助于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高校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2021年12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SPOC混合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元分析

    邱相彬;袁晓晨;沈洲;

    SPOC是一种有效的混合学习方式,已有研究存在样本量小、学科单一、外部效度低和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SPOC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内20项实证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的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为1.021,表明整体上SPOC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习,且比其他信息化学习方式更具优势。在学科上,理工科学习效果提升最为明显;在学段上,本科学段的学习促进作用最大;在周期上,在1-32周范围内,效果呈现先高后低再高的变化趋势;在地区上,东、中部地区的效应量相对较大,东部地区案例数和样本量最大,达到西部地区的4倍;在知识类型上,程序性知识具有很大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陈述性知识具有中等以上程度促进作用。研究建议合理选择SPOC教学周期,优化SPOC教学设计,完善SPOC教学评价机制。

    2021年12期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框架理论下中乌高等教育合作的内涵、特征及策略

    王燕红;朱静;

    框架理论是认识社会现象的一种新视角,中国和乌克兰高等教育的合作有必要在一定的框架理论下进行诠释。通过框架理论分析中乌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文化差异的合作前提、互尊互信的合作过程以及互通有无的合作追求等方面的基本样态。搭建平台,构建中乌高等教育合作框架;制定政策法规,加强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保障;凸显特色,形成中乌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是中乌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发展策略。

    2021年12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内涵、意蕴及有效行使

    包铖铖;王贤德;

    教师教育惩戒权是以防止学生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为目的的具有教育性、适度性特征以及"权力""权利""义务"三重属性的合法职权。教师教育惩戒权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经验的创造性继承,是深入推进教育性教学的有效保障,也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举措。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有效行使需要教师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理性看待惩戒,在赓续传承中不断创新惩戒方式,在教育性、适度性的原则下把握好惩戒尺度,在反思惩戒效果中不断提升惩戒水平。

    2021年12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乡村教育

  • “位不配才”还是“才不配位”?——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自我-他者认同差异及政策启示

    赵忠平;黄娟;

    超越基于教师的单一视角,构建自我-他者的互动理解是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必要举措。基于全国6县(市)的1 426份乡村教师和3 958份乡村居民问卷数据,从自我-他者对乡村教师社会地位认同的差异比较角度分析发现:(1)总体上乡村居民对本地教师社会地位的认同显著高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但在社会地位的各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乡村教师认为其较高的职业能力并未获得与之匹配的经济回报和精神回报,表现出明显"位不配才"的质疑。而乡村居民则认为,相对于较低的职业能力,乡村教师却获得了与之不甚匹配的、较高的经济回报和精神回报,表现出明显"才不配位"的质疑。(2)乡村教师的自我社会地位认同度随年龄增长呈"U型",他者则呈"倒U型"趋势;乡村教师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同度显著低于县镇,城乡间他者认同差异不显著;从东部到西部,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度显著降低,他者认同则呈"中部塌陷"态势。要实现乡村教师社会地位的全面提升,必须要重视并消弭自我-他者的认同逻辑差异,从提升相对待遇、保障教师权益、优化学校环境、加强家校合作等方面构建系统化的应对政策。

    2021年12期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国外经验与启示

    蒋颖;刘佳;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难点。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专任教师结构性缺员,教师流失率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专业提升缺乏引领;课程开发缺乏支持,难以形成本土特色;生源持续减少,家校合力不足;学校管理缺少专业性,管理行为随意性强。国外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启示。建设高素质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激发小规模学校内生发展、构建家-校-社教育共同体是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

    2021年12期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基础教育

  • 父母依恋与中学生被欺凌行为的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许秀芬;蒋露;杨义滢;杨青松;蔡丽婷;郑海霞;

    为了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母依恋与中学生被欺凌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参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8所中学2 83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欺负行为调查问卷(中学版)、亲子依恋量表(IPPA)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进行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一般线性回归进行中介分析发现:(1)接受调查的中学生共有364人(12.9%)涉及校园欺凌,其中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46人(1.6%),被欺凌者223人(7.9%),欺凌他人者95人(3.4%);是否单亲家庭学生和是否留守学生在校园欺凌不同角色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177,35.952,P值均小于0.001)。(2)父母依恋与中学生被欺凌呈现显著负相关(r=-0.155,P<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被欺凌呈显著负相关(r=-0.162,P<0.01)。(3)路径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母信任对中学生被欺凌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95%的CI为(-0.130,-0.070);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沟通对中学生被欺凌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95%的CI为(-0.148,-0.09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母疏离对中学生被欺凌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95%的CI为(-0.080,-0.049)。可见,父母依恋不仅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被欺凌行为,还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发挥作用。

    2021年12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父母养育倦怠与幼儿人格的关系研究

    张金荣;金宣妤;娄佳敏;

    为探索父母养育倦怠的特征及其与幼儿人格的关系,运用《父母养育倦怠量表》与《幼儿人格发展家长评定问卷》对651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父母正处于养育倦怠状态,其中,母亲占5.9%,父亲占2.2%;31~40岁是父母养育倦怠的高发期。父母养育倦怠组中幼儿的5个人格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父母养育倦怠组中的幼儿;父母养育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低个人成就感显著负向预测外倾性,而情绪距离显著正向预测外倾性;低个人成就感和情绪耗竭显著负向预测情绪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降低父母养育倦怠水平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

    2021年1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路径

    耿家先;李丰荣;龚波;吴瑛;

    探讨社会支持、教学效能感对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提出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的优化路径。采用组织支持量表、家庭支持量表、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828名校园足球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会支持对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有显著直接影响;(2)教学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校园足球教师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应提高校园足球教师的组织支持、家庭支持、教学效能感,以促进其职业认同水平发展。

    2021年12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教育改革

  • “八个统一”指导下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卫郭敏;陈华武;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在"八个统一"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需要在满足学理性的同时体现政治性、满足知识性的同时体现价值性,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科学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需要在多样性中体现统一性,做好主导性和灌输性的同时激发主体性、重视启发性,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同向同行。

    2021年12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设计

    黄盛;

    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而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路径。但现有研究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的探讨还不够深入。本研究在深入探讨学习者对中国文化教材的学习需求基础上,探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以为相关专业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提供读本,同时为其他大学英语文化教材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2021年12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思想政治教育

  • 基于SMCR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与实现

    陈文庆;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主导者、教育内容、教育路径、受教育者等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综合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及导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与实现的难点。应以共同利益需求为共识,以改革开放创新精神为谐振,以民生幸福的落实为体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与实现。

    2021年12期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大学生眼中的生命意义感是什么?——基于高生命意义感大学生团体的研究

    沈翔鹰;

    探寻生命意义、活出人生价值是当代大学生个人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命题。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40名大学生为研究被试,采用团体心理干预和质性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个体层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对策。经过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组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有显著提升。通过分析实验组被试的反馈文本,提炼出健康人格、行为塑造、情绪管理、自我建构四个有助于提升生命意义感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激励利他行为生成、整合正负情绪价值、凸显生命价值引领等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有效策略。

    2021年12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与风险防控探究

    叶林娟;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争夺战的重要阵地,虚拟信息的复杂性、媒体融合的交互性、网络语言的丰富性等因素,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网络舆情管理控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等带来诸多挑战。当前,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网络信息芜杂冲击道德底线、网络社会思潮消解文化自信、西方意识形态攻击动摇理想根基等方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屏障的构筑,需要高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辨识能力,把握网络主流思想舆论壮大的"时效度",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守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阵地,以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12期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高校学习型党支部与“学习强国”“融+”现状及策略

    高慧文;

    基于"学习强国"在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中的应用现状,着眼于解决当前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两者在"融+"下的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通过对"学习强国"为载体的信息媒介优质学习资源的吸收与应用,构建信息时代学习型党支部"描述、细化、反思、转换"的学习模式,探究两者优势融合、空间融汇、亮点融通的"融+"策略,对于新时期高校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2021年12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教育管理

  • “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周丹;黄翠红;

    "互联网+"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为纽带,利用互联网相互合作与协作,满足成员的社会、专业和个人需求,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该共同体除了具有一般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外,还具有强交互性、强包容性、强自主性和强共享性等自身独有的特征。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应该从平台构建、成员构建和文化构建等方面来展开。

    2021年12期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耗散结构理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区朋辈教育体系的构建

    李初妙;张兴旺;

    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其育人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因此需多措并举改进高校学生社区育人模式。由于高校学生社区与耗散结构系统具有相似性,且朋辈导师能够更全面、深入、灵活地对社区学生进行管理,因此可以借助朋辈导师的力量,借鉴耗散结构系统的优化过程,通过转变工作思路、进行差异化教育、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构建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校学生社区朋辈教育体系,以扩大学生社区的开放性,维持学生社区的非平衡态,保证学生社区要素涨落作用的发挥,强化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

    2021年12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 校地协同引育高端人才的现状与路径

    朱竞;

    人才是稀缺的战略资源。高校与地方在学科与产业、理论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目标是实现人才共引、共享、共育,但存在政府主导作用过于突出、高校人事自主权有限、本土人才潜力挖掘不足、市场基础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探索符合地方特色的校地协同引育高端人才机制,重点做好治理与服务的协同、用才与引才的协同、学科与产业的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才能真正激发人才的核心支撑作用,形成高校与地方人才良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2021年12期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下载本期数据

期刊名称: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创办日期: CreateDate
主管部门: 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
刊期: 月刊
电话: 0572-2322051
Email: xuebao@zjhu.edu.cn
国内统一刊号(CN): 1009-1734
国际标准刊号(ISSN):33-1018/G4